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普洱学院这样做
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我们都是收信人!”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普洱学院师生备受鼓舞,纷纷在长卷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坚定承诺传承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续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院故事。
2024年10月20日,普洱学院师生在我们都是收信人签字仪式上签字。
1950年,云南普洱专区各族代表应邀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下誓词碑,表示“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48名各族代表在碑上签名。
“这一段故事,我是在学校盟誓后代讲誓词碑故事的系列视频里了解的,现在视频已经发到第十五期,我每一期都会看。”22级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坝文迪说。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其光辉照耀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普洱市的育人高地,普洱学院立足国门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整合资源,努力向世界宣讲中国理念,传播中国声音。
“欢迎大家收看‘教你讲’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故事!”每一期多语讲誓词碑故事的视频号发布,各国留学普洱学院的学生都会点赞转发。
这是普洱学院校园媒体平台推出的一个分别用汉语、英语、老语、泰语、缅语五种语言讲誓词碑故事的视频号栏目。大学生们从简单易懂的角度出发,以教授的口吻,通过讲述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让同学们提升用外语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能力的同时,实现跨文化传播。
我们都是收信人,我们都是续写者。普洱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从上到下,一以贯之。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普洱学院党委书记胡国云正率团赴泰国对长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泰国格乐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等高校进行访问交流,在访问交流中,胡国云向在场师生宣讲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原文,讲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往事,向两所泰国高校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推介普洱市的区域优势和物产人文。泰国格乐大学副校长素帕在听了胡国云的讲述后表示,对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深受感动,中国与澜湄流域国家的高水平合作也印证了团结共进发展的主题,希望两校互相支持,把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024年9月26日,胡国云在访问泰国友好高校期间宣讲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
近年来,普洱学院立足小语种专业特色,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中老通”“中泰双语桥”“中英双语桥”“中缅双语桥”等栏目和相应的双语视频栏目,围绕“向世界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主题,以“中文+”的互译传播方式,助力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随着普洱乃至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往日益密切,普洱学院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为南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各国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也支撑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储备,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支撑。
“欢迎来到——普洱学院!水水水,水水水!”鼓点声声,节奏明快,水花飞舞,全场沸腾。
在傣族泼水节到来之际,普洱学院东区广场变身“水上乐园”,全校各族师生参与了一场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校园泼水节文化活动。当师生们在划定区域自由泼水,大盆、小盆齐上阵,水花飞舞中笑声此起彼伏;当大家手拉手围成“民族团结同心圆”傣族师生领舞,其他学生现学现跳,蹦起了“傣迪”,师生们随着韵律舞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传递着欢乐与热情。
2025年4月12日,校园泼水节活动。
“这就是文化共融最美的样子!”党委副书记李险峰说,“这样的活动既为莘莘学子缓解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又为师生们开辟出课堂之外的交流新天地。更重要的是,校园泼水节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为各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相互泼水祝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里绚烂绽放。”
扎根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学院不但要绘就一幅各族师生民族团结、共教共学、融合共兴的时代画卷,还要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展。构建“宾弄赛嗨”民族团结品牌就成了学校“党建引领 石榴花开”所锚定的目标。
“宾弄赛嗨”这个傣语词汇在普洱家喻户晓,即“亲戚般的朋友”,就是我们都是弟兄的意思,是普洱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互帮互助优良传统。普洱学院弘扬“宾弄赛嗨”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发展、培养有用人才的号召,从2023年10月开始,向江城、孟连2个边境县分批派出了体育美育浸润帮扶支教师生团队,肩负起把体育、美育的精神传播到边境中小学校、传播给各民族师生的任务。同时,开启了向边境县新高考9门学科送教工作。还有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的教育帮扶也如火如荼开展。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宾弄赛嗨”是普洱各民族互帮互助优良传统。普洱学院立足边疆,不但以教育帮扶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也在乡村振兴、边疆繁荣中主动担当。无论是作为挂钩帮扶单位对镇沅县联盟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方面的真情投入,还是在普洱市茶叶、咖啡产业发展中的智力支撑,普洱学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无偿献血、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普洱市及各县区的大型文旅活动……只要有需要,就有普洱学院师生志愿服务的身影,他们成为普洱市青年志愿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影响力的群体。
阳光明媚的4月19日,一堂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现场教学课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进行,来自云南大学、普洱学院的师生共同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课后,一名云大学子以文寄情,在普洱学院抖音号留言《普洱学院赋》,字句间流淌着对兄弟院校的诚挚礼赞;普洱学子提笔相和,以《感云大学友赋》遥相呼应,行文里饱含着对两校思政教育激荡出的思想共鸣,评论区满满的正能量。
2025年4月19日,云大、普院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普洱学院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普洱的历史素材挖掘,讲好历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谱写现实篇章。长期围绕普洱民族关系、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普洱红色革命史等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学校绝版木刻思政课、民族啦啦操成为特色品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校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民族团结盟誓塔、“1314”同心石既是校园景区打卡点,更是开展思政教育的载体,校内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
通过坚持用“大思政课”勾画民族同心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构建点线面多维度、全覆盖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在寓教于乐中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共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众多普院学子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捍卫者。
牢记总书记嘱托,普洱学院围绕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开放包容、团结拼搏、守边戍边精神深度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普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