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亮:学在普洱,梦圆川大——一个缅甸女孩的中国留学故事

浏览量
作者:​李毓珊 王芬 实习生 李贞瑶

在普洱学院的校园里,有一位来自缅甸的女孩王月亮,正用她的坚持和热爱书写着一段跨越国界的青春故事。2025年7月2日,王月亮收到了她的梦想学校——四川大学的研究生预录取通知书。

王月亮出生在缅甸,从小成绩优异,高中时数理化成绩尤为突出。高考后,她选择了知名的曼德勒大学攻读法学,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警察、律师或法官,为家乡的公平正义贡献一份力量。2019年,她通过曼德勒大学和中国普洱学院的合作项目,获得了留学机会。

谈起当初决定来中国时,王月亮坦言,选择中国,既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也是因为她对中文和跨文化交流的向往。当时因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原计划被迫改变——她只能在缅甸以网课的形式远程学习,直到2023年11月,她才真正踏上前往中国的求学道路。

尽管与中国的“初见”是在网络上,但王月亮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了适应中文环境,她一边上课,一边积极参与线上交流,不断背单词、练口语。来到普洱学院时,她已经和老师、同学们在线上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来到普洱后,她很快融入了校园生活。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王月亮积极参加了四十多个中国民族节庆、短视频大赛、征文比赛,并在中国高校写作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还多次在重要国际交流活动中担任翻译或主持。

在普洱学院,老师们对留学生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心。有的老师甚至用流利的缅甸语辅导她,耐心帮她跨过语言关、文化关。王月亮常提到的“岩生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能用比缅甸人还标准的缅甸语讲课和交流的中国教师,也让王月亮更加坚定要像他一样,用语言架起中缅交流的桥梁。

正因为普洱学院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王月亮不仅坚定了要继续读研、读博的目标,还陆续帮助自己的弟弟妹妹申请到普洱学院就读。

面对未来,王月亮将目标瞄准了更高的平台——四川大学。为了拿到心仪已久的川大录取通知书,她做足了准备,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坚持不懈。

从今年3月1日到3月21日,她连续三周每天坚持给川大的多位教授发邮件,自我介绍、表达学术规划、附上成绩与简历,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接收。其间,大多数邮件石沉大海,但她没有放弃,最终,一位外籍教授被她的真诚打动,给了她一封期待已久的回信,她终于凭借努力敲开了川大研究生的大门。

如今,王月亮顺利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习,还拿到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四所名校的研究生预录取通知书。未来,她打算继续钻研中文教育,成为一名老师,把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人带到中国,带到像普洱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王月亮的故事,是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千万“澜湄青年”跨国求学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在普洱学院这样的国门大学里,来自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不仅学到一门专业,更感受到来自中国高等教育的包容与开放。他们在这里成长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也让“一带一路”合作的情谊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